close
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,智利浪漫派詩人聶魯達。

1924年,20歲的聶魯達發表了詩集《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》:

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傷心的詩,

比如寫下:"夜空布滿了星辰,

發藍的群星在遠方抖顫。"

夜間的風在空中盤旋,歌唱。

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傷心的詩。

我愛過她,有時她也愛過我。

2004年是聶魯達誕辰100周年,費恩施坦為此寫了一本聶魯達傳。

這本詩集在智利反響狂熱。這些詩顯然觸動了戀愛中的青少年,它們還被翻譯成世界上所有語言。到1961年時就已經賣了一百萬冊。這種銷量對於詩集來說是非常驚人的。

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傷心的詩。

想想我沒有了她,失去她我會難過。

我聽到夜空無邊無際,沒有她更加漫長。

詩歌落到心田猶如露水落到草原。

我的愛留不住她又何妨。

夜空滿是星光,她已不在我身旁。
隨聲附和

聶魯達本人並不喜歡這些早期作品,他認為這些詩代表了自私孤獨、憂慮,這都是他後來所反對的。他後來認為詩歌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問題上,而是應該有改善人們的能力。他想迴避這本詩集,但讀者不肯放過他。只要他出席朗讀會,人們都齊聲要求他朗誦以"今夜我可以寫出最悲傷的詩"開頭的那首詩。他只能滿足他們的要求。

聶魯達的一生是由戲劇、政治、熱情以及大量的詩歌組成的不平凡的一生。倫敦大學學院的威爾遜教授說: 西班牙文的聶魯達全集剛剛出版,一共有四千五百多頁,真是洋洋大觀。他被稱為詩歌的畢加索。和畢加索一樣,他也喜歡創新,從來不老調重彈。不過同時他的所有作品都具有一種整體感。他一直注重聲音,注重詩的朗讀。他堅信詩不是寫在紙上給人看的,詩必須要朗讀出來,必須接近那些平常不讀詩的人。只要你聽過他朗誦自己的詩,以後再讀他作品時就會在腦海中聽到他的聲音。

這是聶魯達在朗讀自己的詩作。聶魯達1904年出生在智利南部。他才只有一個月大時就失去了母親。他的父親是一名鐵道工人。帕布羅﹒聶魯達也並不是他的真名。

我14歲的時候,父親老是因為我搞文學而責備我。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當什麼詩人。我開始出版詩的時候,為了不讓父親知道,我想另外找一個名字。聶魯達是個捷克名字,是我在雜誌上看到的。我當時根本不知道他是一位深受捷克人民喜愛的作家,不知道在捷克布拉格有他的紀念碑。

聶魯達在二十多歲進入智利外交部工作,在緬甸、錫蘭,就是後來的斯里蘭卡、爪哇、新加坡、阿根廷、西班牙等許多國家作領事。他多年居住在國外,但是對智利始終懷著深厚的依戀之情。

費恩施坦說:在拉丁美洲,兩類詩人間一場很激烈的辯論。一類詩人是樹,扎根於自己的土地,另一類詩人是鳥,四處飛翔。聶魯達既是樹也是鳥。他熱愛祖國,但他也靜不下來,所以去過世界的許多地方。

我的詩和我的生活就像美洲的一條河流,它發源於智利南部山區,川流不息,奔向大海。我的詩從不拒絕任何東西,帶著力所能及一切奔騰向前。我的詩接受激情、謎團,進入人的內心深處……我得了很多獎勵,它們就像蝴蝶的生命一樣短促,像花粉一樣隨風而散。我得到的一個更大的獎勵,它受到一些人的嘲笑,但其實沒有多少人能夠獲得它。這個獎勵就是,經歷了艱苦的學徒時期,經過長時間的研究,征服了文字的迷宮之後,我成了人民的詩人。

倫敦大學學院的威爾遜教授:我看到兩個聶魯達,一個是貧窮的、勞工階級的聶魯達。他作為詩人的頭三十年是反對所有體制的叛逆者,他同時也是一個浪漫主義者,相信親身經驗。他在印尼、緬甸等遠東國家呆了五年,發展出一套十分個性化的寫作風格。

http://news.bbc.co.uk/hi/chinese/news/newsid_3372000/33723652.stm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